深圳的最大软肋,1878 个亿万拆迁富豪背后的狂欢与无奈……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01 还记得上个月深圳白石洲拆迁的消息不?当时可是羡煞路人: 是啊,如果有机会成为一个 " 拆一代 "、" 拆二代 ",没人不乐意吧? 拆迁户们到手的补偿是房子 + 现金,现金补偿标准 2.8 万 / 平,大部分村民都将成 " 千万富翁 ",更幸运的几百个人将成为 " 亿万富翁 "。 为什么拆迁款这么多呢? 因为人家是大房东,猫哥找了当地新塘村的一个村民家华问了问,他在白石洲拥有 1 栋楼,面积 1000 多平米,以拆迁前当地的二手房价计算,货值超过 5000 万,这些房子主要用来出租,每个月还有六七万的房租收入,很是安逸,说起拆迁,他其实真心不乐意。 他的房子是在 2001 年建的,盖房花了 40 多万,即使不考虑这些年收的房租,浮盈也高达 124 倍! 很多外地人也来这里买房,因为便宜,42 岁的李雅雯 2006 年在这里买了一套房,4000 元 / 平,十几年时间也涨了十几倍,在微信群里,她常常自诉 " 生活艰难 ",但同事都钦羡地称她 " 土豪 "。 其实命运的剧本早就写好,白石洲的拆迁讨论多年,房主们都知道这是一场大富贵,躲不过、避不开。 白石洲横跨深南大道,紧邻世界之窗、深圳湾公园。大道的北边是这回列入拆迁重建范围的四个自然村: 南北片区统称沙河五村,隶属沙河街道。 有人说,这里是深圳市中心地带最贵的 " 贫民窟 ",的确,它旁边就是最繁华的地方,景点有世界之窗、欢乐谷,周围一圈都是高楼林立的办公园区,隔壁的华侨城房价早就超过 10 万了,与村里的市井烟火气息,对比鲜明。 02 曾经的白石洲,只是一个建在沙洲上的小渔村。北区的江南百货原来是个水塘,南区的京基百纳广场原来是一片海。村民们靠出海捕鱼、养蚝、种地为生。 1959 年,由于边防需要,当时的佛山专区农垦局在沙河五村组建了沙河农场。 80 年代,改革开放刚刚开始,陆陆续续有人来深圳打工,白石洲便开始盖楼。但那时候出租的少,大多为了改善自住。 90 年代,深圳开始搞发展建设,农民工越来越多,出租房供不应求,白石洲开始了一场疯狂的 " 建楼运动 ",每家每户都比着盖房子,能用的面积都用上,因为历史欠账,政府也只能默许村民靠 " 种楼 " 获取房租收益的行为。 远处都是周围村的高楼大厦 事实上,这不仅是白石洲特有,城中村,是历史留给这座中国最现代城市的痕迹。 《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》统计: ● 深圳共有 320 个原行政村; ● 建有农民房 3.5 万栋,占据全市住房面积的 49%; ● 容纳了 520 万的城市人口,其中包括 63%的毕业 1 年-10 年的年轻人。 除此以外,深圳还有大量因产业升级淘汰下来的大量工业厂房和工厂宿舍。 也就是说,这些城中村,解决了深圳 30% 的人口居住问题,怎么解决这些存量房产,大费思量,小产权房多年破局困难,深圳就是代表。 一个政策轻易影响上百万人的生计,确实取舍不易。 03 像白石洲,居住人口一度超过 15 万,被称为 " 深漂第一站 "。 这里交通方便,生活配套齐全。上班近,吃饭购物样样都有,物价也比周边低很多,最重要的是房租便宜,500-1000 块能租到一个单间,一居才 1300,三室一厅 2800,来深圳打工的很多人,长年栖息于此。 因为房东追求面积最大化,所以这里有很多 " 握手楼 "、" 亲嘴楼 ",每月所交电费居然快赶上少半房租。 好多老外也看中这里的烟火气,开酒吧的 Hoss 来自美国,2012 年就来了深圳,开始主要是图便宜,后来发现街上美食林立,各色人物齐聚,竟然是个天堂。 (编辑:上饶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